中文名:黄白火绒草。
拉丁学名:Leontopodium ochroleucum。
属名:火绒草属。
科名:菊科。
描述: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细,短或长达10厘米,有平卧至多少直立的分枝,被有密集的枯叶鞘,有多数莲座状叶丛和花茎密集成高达15厘米的植丛,或有时花茎单生或与莲座状叶丛簇生。茎直立或斜升,极短或高5-15厘米,稀达20厘米或更高,有时无茎,不分枝,纤细,稀稍粗,稍屈曲、草质,被白色或上部被带黄色长柔毛或茸毛,下部常稍脱毛,常有疏生近等距的叶;节间长1-2厘米,有时上部达3-5厘米;较高的茎有时达15个叶,低矮的茎只有1-2个叶。莲座状与茎部叶同形,常较长,下部渐狭,长达6厘米,常脱毛,有宽长的鞘部;茎基部叶在花期生存;中部叶多少直立或稍开展,舌形,长圆形,或匙形,顶端钝,或线状披针形,顶端稍尖,通常长1-5厘米,宽0.2-0.4厘米,边缘平,向基部稍狭,无柄,下部叶有长鞘,草质,有时褶合,两面被密或疏生的灰白色稀稍绿色的长柔毛,有时毛呈絮状而部分脱毛,有时上部叶被较密的黄或白柔毛。苞叶较少数,较茎上部叶短,常较宽,椭圆形或长圆披针形,顶端圆形或稍尖,两面被稍黄色密柔毛或茸毛,稀被灰白色疏毛或近无毛,与花序同长或较长2倍,开展成径约15-25毫米的整齐密集的苞叶群。头状花序径5-7毫米,通常少数至15个密集,稀1个。总苞长4-5毫米,被疏或密的长柔毛;总苞片约3层,披针形,顶端尖,无毛,褐色或深褐色,露出毛茸之上。小花异型,有时在外的头状花序雌性,或雌雄异株。花冠长3-4毫米;雄花花冠管状,上部三分之二狭漏斗状,有卵圆形尖裂片;雌花花冠细管状。冠毛白色,基部黄色或稍褐色,常较花冠稍长;雄花冠毛稍粗,有锯齿或短毛,上端多少粗厚;雌花冠毛细,有微齿。不育的子房无毛;瘦果无毛或有乳头状突起或短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产新疆北部、西部及南部(清河、泥勒克、阿尔泰山、天山等)、青海(祁连、海晏等)和西藏中部、南部、西部(据文献)。生于高山和亚高山的湿润或干燥草地、沙地、石砾地或雪线附近的岩石上。海拔2300-4500米。也分布于蒙古、苏联(西伯利亚西部和中部、中亚)、锡金。
此种有相当广泛的分布和较多的变异,从茎单生至多数密集丛生,从无茎到有较高的茎(据前人记载,高达30厘米),从头状花序单生至多数密集,苞叶从卵圆形至线状披针形,被黄白色密柔毛或茸毛至灰白色疏毛,可分出一些不同的类型;冠毛有时较花冠稍长;又据前人记载 (Hand. -Mazz. l. c.),头状花序有时散生成伞房状甚至近穗状。此外前人 (Beauverd, l. c.) 在西藏的标本中也曾描述了一些变种。这些变型和变种还未得到一般人的承认而通常被视为种的异名。此种与矮火绒草 L. nanum Hand. -Mazz., 弱小火绒草 L. pusillum Hand. -Mazz. 和山野火绒草 L.campestre Hand. -Mazz. 之间曾经前人描述一些中间类型 (Hande-Mazz.);它与银叶火绒草 L. souliei Beauv. 的亲缘密切,也似有中间类型存在。故此种的界限和种内变异还待进一步的研究。
植物图片:

黄白火绒草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