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鹿蹄草。
拉丁学名:Pyrola calliantha。
属名:鹿蹄草属。
科名:鹿蹄草科。
描述:常绿草本状小半灌木,高(10-)15-30厘米;根茎细长,横生,斜升,有分枝。叶4-7,基生,革质;椭圆形或圆卵形,稀近圆形,长(2.5-)3-5.2厘米,宽(1.7-)2.2-3.5厘米,先端钝头或圆钝头,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边缘近全缘或有疏齿,上面绿色,下面常有白霜,有时带紫色;叶柄长2-5.5厘米,有时带紫色。花葶有1-2 (-4)枚鳞片状叶,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7.5-8毫米,宽4-4.5毫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稍抱花葶。总状花序长12-16厘米,有9-13花,密生,花倾斜,稍下垂,花冠广开,较大,直径1.5-2厘米,白色,有时稍带淡红色;花梗长5-8(-10)毫米,腋间有长舌形苞片,长6-7.5毫米,宽1.6-2毫米,先端急尖;萼片舌形,长(3-) 5-7.5毫米,宽(1.5-)2-3毫米,先端急尖或钝尖,边缘近全缘;花瓣倒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6-10毫米,宽5-8毫米;雄蕊10,花丝无毛,花药长圆柱形,长(2.1-)2.5-4毫米,宽1-1.4毫米,有小角,黄色;花柱长6-8(-10)毫米,常带淡红色,倾斜,近直立或上部稍向上弯曲,伸出或稍伸出花冠,顶端增粗,有不明显的环状突起,柱头5圆裂。蒴果扁球形,高5-5.5毫米,直径7.5-9毫米。花期6-8月;果期8-9月。
分布:产陕西、青海、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于海拔700-4100米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或阔叶林下。模式标本采自陕西。
本种与欧洲产圆叶鹿蹄草P. rotundifolia Linn.相近,一向视为它的亚种(subsp. chinensis H. Andr.),但本种的叶背面常有白霜,有时带紫色(非淡绿色);花梗较长,5-8(-10)毫米(非较短,4,5-5毫米);苞片长舌形,长6-7.5毫米(非披针形,长4.6-5毫米);萼片舌形,先端急尖或钝尖(非狭披针形,先端渐尖或长渐尖);花柱倾斜,近直立或上部稍向上弯曲,顶端有不明显的环状突起(非上部明显向上弯曲,顶端有明显的环状突起),并且两种各有分布中心,所以做为独立种为宜。圆叶鹿蹄草以欧洲为分布中心,在我国仅新疆有分布。本种则为我国特有种,分布很广泛,南北相距幅度达15度(纬度)以上,东西相距幅度达25度(经度)以上,垂直分布幅度达3000米(海拔)以上,受生境变化的影响,本种在形态上也多变化,尤其表现在花上,但这些变化是连续性的,很难划分成不同的种,因此,将P. rotundifolia B. chinensis H. Andr.(1911,根据陕西的标本)、P. hopeiensis Nakai(1939,根据河北小五台山的标本)、P. rockii Krisa(1971,根据甘肃中部的标本)等种,以及因叶形变化,在P. rotundifolia subsp. chinensis H. Andr.下建立的变种(var. commune H. Andr.,var. sphaeroides H. Andr.,var. laurifolia H. Andr.)均做为异名处理。本种与兴安鹿蹄草P. dahurica(H. Andr.)Kom.相近,但很容易区别,详见兴安鹿蹄草内的论述。
植物图片:

鹿蹄草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