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首马先蒿(Pedicularis gruina)
中文名:鹤首马先蒿。
拉丁学名:Pedicularis gruina。
属名:马先蒿属。
科名:玄参科。
描述: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干后略变黑色,草质或在粗壮的植株中老时多少木质化。根茎细长,节上生有小丛须状根,有时有多少带有纺缍形而肉质膨大之枝。茎常多条从根茎上发出,有时单一,简单或更多分枝者,在下部分枝的植株中其侧茎常倾卧而后上升,下部节上生有细根,多少有毛。叶互生,有短柄,常稀疏;叶片多少卵状长圆形,长达20毫米,宽8毫米,羽状深裂或几全裂,两面均有毛,背面略较密,裂片5-10对,多少长圆形,缘多向背面反卷,有具刺尖的缺刻状重锯齿,齿更有胼胝。花生于茎枝上部叶腋中,疏距,仅近端处有时集成亚头状;花梗长5-16毫米,多少纤细,被有短柔毛;萼膜质,长7-10毫米,圆筒形至卵状圆筒形,密被锈色之毛,脉10条,5主5次,并有网结,前方开裂约1/3至一半,齿5枚,后方1枚较小,3-5裂,其余者约相等,广卵形至圆形,基部稍有柄,边缘有三角形锯齿而常强烈反卷;花冠红色至紫红色,长约15-20毫米,花管长约7-10毫米,直立,上部不扩大。盔的直立部分长约5-6毫米,前缘有一对三角形的齿,顶端约以直角向前转折,额部高凸,额下突然细缩成为一伸长而多少向下弓曲的喙,长约5毫米,其盔部全形极似朱鹭(Ibis)的头部,其背部多少被有短毛,下唇长于盔,长约10毫米,宽约16毫米,中裂较小,倒卵形而端微凹,不与侧裂相迭,后者较大而半圆形,无缘毛;雄蕊花丝两对皆密被长柔毛,后方1对较疏;花柱稍稍伸出。蒴果卵圆形,长约10-12毫米,宽约5-6毫米,端有偏指的小凸尖。花期8-10月;果期9-10月。
分布:为我国特有种,产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2,600-3,000米的高山草地中,沟边与杂木林下等处。
佛朗歇氏除了这一种外,还发表了另一种 P. polyphylla Fr.; 此外彭纳蒂氏也还发表了一个种,叫做 P. polyphylloides Bonati, 是由他自己原来发表的作为 P. polyphylla 的一个变种 var. pilosa 提升起来的。李惠林氏在他的著作中承认了后一个种,而将前一个种作为本种的变种。并且另外将佛氏所未发表的一个本种的变种 var. cinerascens Fr. 代为发表。一般说来,本种的叶子是比较小的,而且开裂得也较深,几为全裂,它的花梗也较细而短,而在 P. polyphylloides 中。则叶羽状深裂得较浅,约达2/3,叶也大得很多,花梗长而多毛,其全身的毛也较多,所以在极端的情形下,两者是易于区别的。但是在邱园所存的 Delavay s. n. 自鹤庆采得的标本,右手的好几枝标本都具较小而裂得很深的叶子,而左手方的两枝标本,则叶子完全与 P. polyphylloides一样地大而裂得较浅;与这相似的蔡希陶54056由李惠林氏定为 var. cinerascens 的标本,上部叶子很小而深裂几至中脉,而下面近基处则尚留有一张长达4厘米,宽达17毫米的大叶子,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叶子的大小,在这一种中是不能为据的;至于裂的深浅,则照李氏的说法,var. cinerascens 根本就是裂得较浅而与 P. polyphylloides 更相近;至于毛的多少,也是变种与后一种相近而反与本种不似,所以差别只在于花梗的长短了。但是我们岂能人为地规定凡花梗在15毫米以下者属于本种,而在这以上的就属于另一种呢?事实上这种长短也是一系列地相联接的。从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较多的标本看来,可以决定这一种是一个变化极大的种类,不应硬性地划分为多种,而只好分为若干亚种,以维持其相互间的亲切而不能切断的关系。这些亚种除了前面一个代表原模式的之外,可以分列如下:
植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