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阴石蕨。
拉丁学名:Humata repens。
属名:阴石蕨属。
科名:骨碎补科。
描述:植株高10-2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2-3毫米,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1毫米,红棕色,伏生,盾状着生。叶远生;柄长5-12厘米,棕色或棕禾秆色,疏被鳞片,老则近光滑;叶片三角状卵形,长5-10厘米,基部宽3-5厘米,上部伸长,向先端渐尖,二回羽状深裂;羽片6-10对,无柄,以狭翅相连,基部一对最大,长2-4厘米,宽1-2厘米,近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钝头,基部楔形,两侧不对称,下延,常略向上弯弓,上部常为钝齿牙状,下部深裂,裂片3-5对,基部下侧一片最长,约1-1. 5厘米,椭圆形,圆钝头,略斜向下,全缘或浅裂;从第二对羽片向上渐缩短,椭圆披针形,斜展或斜向上,边缘浅裂或具不明显的疏缺裂。叶脉上面不见,下面粗而明显,褐棕色或深棕色,羽状。叶革质,干后褐色,两面均光滑或下面沿叶轴偶有少数棕色鳞片。孢子囊群沿叶缘着生,通常仅于羽片上部有3-5对;囊群盖半圆形,棕色,全缘,质厚,基部着生。
分布:产浙江(普陀山)、江西(龙南、寻乌)、福建(龙岩、连城、南靖)、台湾、广东(高要、惠阳、增城、新丰、乐昌、大埔、饶平、珠江口沿海岛屿)、海南(白沙、保亭、陵水、琼中、乐东)、广西(瑶山、武鸣)、四川(峨眉山、屏山)、贵州(独山、兴仁)、云南(景洪、马关)。生溪边树上或阴处石上,海拔500-1 900米。也分布于日本、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波利尼西亚、澳大利亚至东非的马达加斯加。模式标本产地:日本南部。
【无】
植物图片:

阴石蕨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