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中文名:象草。
拉丁学名:Pennisetum purpureum。
属名:狼尾草属。
科名:禾本科。
描述:多年生丛生大型草本,有时常具地下茎。秆直立,高2-4米,节上光滑或具毛,在花序基部密生柔毛。叶鞘光滑或具疣毛;叶舌短小,具长1.5-5毫米纤毛;叶片线形,扁平,质较硬,长20-50厘米,宽1-2厘米或者更宽,上面疏生刺毛,近基部有小疣毛,下面无毛,边缘粗糙。圆锥花序长10-30厘米,宽1-3厘米;主轴密生长柔毛,直立或稍弯曲;刚毛金黄色、淡褐色或紫色,长1-2厘米,生长柔毛而呈羽毛状;小穗通常单生或2-3簇生,披针形,长5-8毫米,近无柄,如2-3簇生,则两侧小穗具长约2毫米短柄,成熟时与主轴交成直角呈近篦齿状排列;第一颖长约0.5毫米或退化,先端钝或不等2裂,脉不明显;第二颖披针形,长约为小穗的1/3,先端锐尖或钝,具1脉或无脉;第一小花中性或雄性,第一外稃长约为小穗的4/5,具5-7脉;第二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脉;鳞被2,微小;雄蕊3,花药顶端具毫毛;花柱基部联合。叶片表皮细胞结构为上下表皮不同;上表皮脉间最中间2-3行为近方形至短五角形、壁厚、无波纹长细胞,邻近1-3行为筒状、壁厚、深彼纹长细胞,靠近叶脉2-4行为筒状、壁厚、有波纹长细胞;下表皮脉间5-9行为筒状、壁厚、有波纹长细胞与短细胞交叉排列。染色体2n=27 (Parodi, 1946) , 28 (Burton, 1942: Krishnaswamy, 1951; Nufiez, 1952; Simmonds, 1954: Chandola, 1959: Gil denhuys, Brix, 1964) 。花果期8-10月。
分布:原产非洲。引种栽培至印度、缅甸、大洋洲及美洲。我国江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已引种栽培成功,江苏省近年由南京中山植物园解决了越冬问题,也已推广到有关公社。
象草为优良饲料,在我国引种栽培也较普遍,因此变异性较大,根据文献及标本观察,其刚毛可有金黄色、淡褐色、紫色、紫黑色;第一颖缺或微小,先端钝或不等2裂,第二颖锐尖或钝,第一小花雄性或中性。根据海南狼尾草 P. hainanense H. R. Zhao et A. T. Liu的描述及所见模式标本均在本种范围内,而且叶片表皮细胞结构也相同,从其采集的生境是“生于屋旁”,这很可能是经引种栽培后而逸生出去的。
植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