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豌豆形薹草。
拉丁学名:Carex pisiformis。
属名:薹草属。
科名:莎草科。
描述:根状茎短或具匍匐茎。秆丛生,高15-50厘米,纤细,扁三棱形,平滑或稍粗糙,基部叶鞘淡黄褐色至锈褐色,分裂成纤维状。叶短于或长于秆,宽2-3 (4) 毫米,平张,边缘粗糙。苞片下部的叶状,上部的刚毛状,短于或等长于花序,具鞘,鞘长5-18毫米。小穗2-4个,远离,顶生小穗雄性,窄圆柱形,长1.5-2厘米;侧生小穗雌性,有的顶端具雄花,长圆状圆柱形或窄圆柱形,长1-3.5厘米,宽2-3毫米,花疏生;小穗柄内藏于苞鞘或稍伸出。雄花鳞片倒披针形,顶端具短尖,苍白色或苍白带淡褐色,背面中间绿色,长4.5-6毫米;雌花鳞片倒卵形,顶端截形,苍白色或淡褐色,背面中间绿色,1-3条脉,向顶端延伸成芒尖。果囊长于或近等长于鳞片,卵状椭圆形,钝三棱形,长约3毫米,淡黄绿色,具多条细脉,密被微柔毛,下部渐狭成短柄,上部渐狭成圆锥状的喙,喙口具2齿。小坚果紧包于果囊中,卵形,三棱形,长约1.5毫米,成熟时灰黑色,基部具短柄,顶端缢缩成环盘;柱头3个。花果期5-6月。
分布:产于辽宁、河北、山东、安徽;生于山坡林下,路边,海拔400-1350米。分布于日本。
本种分布广,北起俄罗斯库页岛,经日本、朝鲜,南至我国西南、华东以及台湾,在形态上变异很大,是一个多型种。我们在本组下附记中已说明T. Koyama (1961) 曾将上述地区在分类学文献中常见的34个名称,结合日本大量标本,把它合并成一个种,其下分为15个变种,个别变种还区分成二个变型。由于我国地区广大,标本采集尚不够丰富,目前对该种还不能进行翔实厘订,现仅将一些区别特征较明显的类型(如本志中的第96-104种),仍作为种一级处理,其它的类型均归并于本种,其下所列的异名也仅限于在我国分类书籍中所常见者,并非其全部。
植物图片:

豌豆形薹草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