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褐毛垂头菊。
拉丁学名:Cremanthodium brunneo-pilosum。
属名:垂头菊属。
科名:菊科。
描述:多年生草本,全株灰绿色或蓝绿色。根肉质,粗壮,多数。茎单生,直立,高达1米,最上部被白色或上半部白色,下半部褐色有节长柔毛(在果期均变成褐色),下部光滑,基部直径达1.5厘米,被厚密的枯叶柄包围。丛生叶多达7枚,与茎下部叶均具宽柄,柄长6-15厘米,宽1.5-2.5厘米,光滑,基部具宽鞘,叶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6-40厘米,宽2-8厘米,先端急尖,全缘或有骨质小齿,基部楔形,下延成柄,上面光滑,下面至少在脉上有点状柔毛,叶脉羽状平行或平行;茎中上部叶4-5,向上渐小,狭椭圆形,基部具鞘;最上部茎生叶苞叶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头状花序辐射状,下垂,1-13,通常排列成总状花序,偶有单生,花序梗长1-9厘米,被褐色有节长柔毛;总苞半球形,长1.2-1.6厘米,宽1.5-2.5厘米,被密的褐色有节长柔毛,基部具披针形至线形、草质的小苞片,总苞片10-16,2层,披针形或长圆形,宽3-5毫米,先端长渐尖,内层具褐色膜质边缘。舌状花黄色,舌片线状披针形,长2.5-6厘米,宽2-5毫米,先端长渐尖或尾状,膜质近透明,管部长5-7毫米‘管状花多数,褐黄色,长8-10毫米,管部长约2 毫米,檐部狭筒形,冠毛白色,与花冠等长。瘦果圆柱形,长约6毫米,光滑。花果期6-9月。
分布:产西藏东北部、四川西北部、青海南部、甘肃西南部。生于海拔3000-4300米的高山沼泽草甸、河滩草甸、水边。模式标本采自西藏那曲。
本种曾被R. Good(1929)视为C. Plantagineum Maxim. forma ellisii (Hook. f.) R. Good,并得到Handel-Mazzettl(1938), Hu Shiu-ying (1966) 等人的赞同,遂沿用至今。最近,我们在整理西藏植物标本时发现R. Good的组合虽然引证了基本名Werneria ellisii Hook. f.及模式标本Ellis 381号(产喜马拉雅西部),但也引证了产于西藏东部、四川、甘肃的标本,并作了简短记述:“植株较高大,头状花序大,组成疏的总状花序”。我在1980年见到了那一号模式标本的照片,它与西藏东部等地区的植物确实不同。显然R. Good的组合中包括了两类完全不同的植物。除去模式部分(C. ellisii (Hook. f. ) Kitam. = C. plantagineum Maxim.) 外,将其它地区的植物作为本种。
植物图片:

褐毛垂头菊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