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蒙自崖爬藤。
拉丁学名:Tetrastigma henryi。
属名:崖爬藤属。
科名:葡萄科。
描述: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无毛或微被疏柔毛。卷须不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通常为3小叶,稀鸟足状5小叶,小叶椭圆形或长椭圆披针形,长5.5-14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或尾状渐尖,中央小叶基部楔形,侧小叶基部不对称,阔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每侧有6-8个粗或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侧脉6-8对,网脉不明显;叶柄长2.5-10.5厘米,中央小叶柄长1-2厘米,侧生小叶柄长0.5-1.5厘米,无毛或被疏柔毛。花序长2-6厘米,通常比叶柄短,腋生,二级分枝4,集生成伞状;花序梗长1.5-3厘米,被短柔毛;花梗长2-4毫米,被短柔毛;花蕾卵圆形,高2-2.5毫米;萼碟形,萼齿狭披针形,长约为花瓣的1/2,外面被短柔毛;花瓣4,高1.7-2.2毫米,顶端有丝线状小角;雄蕊4,在雌花内花丝极短,花药呈龟头状,败育;花盘明显,4浅裂;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短,柱头4裂。果实圆球形,直径0.6-0.8厘米,有种子1-2颗;种子卵圆形,顶端圆形,基部尖,有短喙,种脐在背面近基部向上达种子顶端呈狭带形,下部略比上部宽,腹面中棱脊明显,两侧洼穴呈沟状,近种子中部斜向上伸展,直达种子顶端。花期4月,果期9月。
分布:产贵州、云南、西藏。生山谷林中或路旁,海拔600-16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思茅。
本种叶形变异较大,过去中外学者曾划分成若干种,比较了产于中南半岛和喜马拉雅各地区标本后,发现本种与喜马拉雅各地区产的T. dubium (Laws.) Planch.很近似,仅本种花瓣外面被的短柔毛较密,花瓣顶端小角长而呈丝状。作者把产于我国及中南半岛各国分布区内的这类植物订为本种,其他营养器官,特别是叶的形状、大小、叶小叶边缘的数目没有一定变异规律,难于使用这些特征把它们再划分成不同的种。
植物图片:

蒙自崖爬藤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