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形瘤足蕨(Plagiogyria stenoptera var. major)
中文名:耳形瘤足蕨。
拉丁学名:Plagiogyria stenoptera var. major。
属名:瘤足蕨属。
科名:瘤足蕨科。
描述:【中文引用】叶柄长6-12厘米,草质,上面平坦或有阔沟槽,下面为锐龙骨形,即横切面为尖三角形。叶片为披针形,长22-32厘米,中部宽6-8厘米,向两端渐变狭,顶端为尾头,基部突然变狭,羽状深裂几达叶轴;羽片(或裂片)25-35对,几平展,彼此接近,缺刻尖而狭,中部的长3-4厘米或更长,基部宽约为1厘米,披针形,自基部向外逐渐变狭,顶部为渐尖, 边缘下部为全缘,上半部有较细锯齿;羽片向基部逐渐缩短到长的1厘米,自此向下有2-10对羽片突然收缩成为长半圆形互生的小耳片,阔不及4毫米。叶脉几开展,纤细,二叉或单一,近叶边略向上弯弓,达于锯齿,两面可见。叶为草质,干后为绿色或黄绿色,叶轴下面为锐龙骨形,上面有一深阔沟。能育叶和营养叶同形,但柄较长,14-17厘米;羽片12-16对,强度收缩成线形。宽约2毫米,长约2.5厘米,彼此远分开,有短柄,顶端为尖头,下面满布孢子囊羣,中脉隐约可见。
分布:产于四川(峨眉山)、云南、广西、贵州、台湾。也分布于越南、琉球羣岛,菲律宾。在分布区内为常见的一种蕨类。
本种形体变异很大,有一大形变种:var. major Ching, l. c. 不育叶片远较大,中部宽达17厘米。羽片长达9厘米,顶部有粗大尖锯齿,能育羽片长达8-10厘米。贵州特产,甚为普通。
植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