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翅柄合耳菊。
拉丁学名:Synotis alata。
属名:合耳菊属。
科名:菊科。
描述: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木质,通常有分枝,具被绒毛的长纤维状根。营养茎横走,斜升或直立,长3-50厘米,仅上部及顶端具叶,被密黄褐色长柔毛或绒毛。花茎单生,或多或少近葶状,直立,高30-60厘米,被绒毛或长柔毛。叶密集于花茎基部,近莲座状,具长柄;叶片宽卵形至披针形,长9-22厘米,宽4.5-12厘米,顶端尖至渐尖,基部心形,截形或宽楔形,边缘具不明显波状齿或具小尖头细齿,或不规则粗齿,膜质,上面被疏至密贴生短硬毛,下面特别沿脉被柔毛或长柔毛;羽状脉,侧脉5-6对,弧状斜升;叶柄长5-10厘米,具宽至狭翅,至少向基部具不明显至明显的耳,半抱茎;耳具疏齿或全缘;花茎叶通常少数,较小,无柄,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至倒披针状长圆形,或披针状长圆形,上部叶顶端常渐狭,基部半抱茎。头状花序具异形小花,盘状或具极小舌状花,少数至极多数,排列成狭或宽塔状聚伞圆锥状伞房花序或具幼枝的聚伞状圆锥花序;花序梗长1-3毫米,被密短硬毛或绒毛,具1-2个线形小苞片。总苞圆柱形,长5-7毫米,宽1.5毫米,具少数短外层苞片;总苞片4-5,长圆状线形;宽0.5-1毫米,顶端钝,草质,边缘狭干膜质,外面通常被密短硬毛。舌状花2,长2-3.5毫米,舌状或丝状,顶端截形或具舌片,短于花柱;管状花2-3(-4),花冠黄色,长7-7.5毫米,管部长2.5-3毫米,无毛,檐部漏斗状;裂片长圆状卵形,长1-1.2毫米,尖;花药线状长圆形,长约3毫米:尾部长为颈部1/3-3/4;附片卵状长圆形;颈部粗,较长,向基部膨大;花柱分枝长1毫米,顶端钝,边缘具较短的乳头状毛,中央具较短微毛。瘦果圆柱形,长1.5毫米,被短柔毛或无毛;冠毛白色,长5-6毫米。花期8-11月。
分布:产西藏(聂拉木、亚东、波密、错那)、云南(怒江独龙江分水岭、碧江、丽江、蒙自)、贵州(纳雍)。生于海拔1900-4000米的林中或灌丛中。尼泊尔、印度、不丹及缅甸也有。模式采自尼泊尔。
本种以叶柄具翅;总苞片被密短硬毛与上种相区别。但翅宽狭,叶齿,叶基部的形状,毛茸及花序分枝等常有较大变异。
植物图片:

翅柄合耳菊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