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羊耳蒜。
拉丁学名:Liparis japonica。
属名:羊耳蒜属。
科名:兰科。
描述:地生草本。假鳞茎卵形,长5-12毫米,直径3-8毫米,外被白色的薄膜质鞘。叶2枚,卵形、卵状长圆形或近椭圆形,膜质或草质,长5-10(-16)厘米,宽2-4(-7) 厘米,先端急尖或钝,边缘皱波状或近全缘,基部收狭成鞘状柄,无关节;鞘状柄长3-8厘米,初时抱花葶,果期则多少分离。花葶长12-50厘米;花序柄圆柱形,两侧在花期可见狭翅,果期则翅不明显;总状花序具数朵至10余朵花;花苞片狭卵形,长2-3(-5)毫米;花梗和子房长8-10毫米;花通常淡缘色,有时可变为粉红色或带紫红色;萼片线状披针形,长7-9毫米,宽1.5-2毫米,先端略钝,具3脉;侧萼片稍斜歪;花瓣丝状,长7-9毫米,宽约0.5毫米,具1脉;唇瓣近倒卵形,长6-8毫米,宽4-5毫米,先端具短尖,边缘稍有不明显的细齿或近全缘,基部逐渐变狭;蕊柱长2.5-3.5毫米,上端略有翅,基部扩大。蒴果倒卵状长圆形,长8-13毫米,宽4-6毫米;果梗长5-9毫米。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分布: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山东(崂霰山)、河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于林下、灌丛中或草地荫蔽处。海拔1100-2750米。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东北植物检索表》(第二版)(1995)增加了Liparis makinoana Schltr与L. kumokiriF. Maekawa 两个种,并认为均产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此两个种与本种十分接近,仅花的大小与色泽略有区别。前一种花大于本种,并多为紫红色;后一种花多为淡绿色,较少紫红色,但唇瓣反折。但是,本种是一个广布种,在花的色泽,大小方面的变化有较大的幅度。上述两个种能否成立,尚有很大的疑问,根据干标本判断就更是难上难了。况且《东北植物检索表》(第二版)中所绘的图与检索表也不一致。检索表中载L. kumokiri的唇瓣“急剧并显著向外弯(反折)”,但图中并不如此。此外,《原色日本植物图鉴》(3: 52. 1974)也记载Liparis makinoana产我国东北,但未引证标本。这些都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
植物图片:

羊耳蒜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