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苞蹄盖蕨(Athyrium nakanoi)
中文名:红苞蹄盖蕨。
拉丁学名:Athyrium nakanoi。
属名:蹄盖蕨属。
科名:蹄盖蕨科。
描述:根状茎短,直立或斜升,先端和叶柄基部被黑褐色、披针形的鳞片;叶簇生。能育叶长 (10-)30-38 (-50) 厘米;叶柄长8-14 (-18) 厘米,基部直径1-1.5毫米,黑褐色,向上禾秆色,被黑褐色短腺毛和褐色小鳞片;叶片披针形,长 (7-)22-28 (-32)厘米,宽 (2.5-)3-4.5 (-7) 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略变狭,一回羽状;羽片16-18对,互生,近平展,有柄(长约1毫米),基部1-2对略缩短,斜向下,中部羽片长圆形,长(l-)2-2. 5(-3.5)厘米,宽 (5-) 6-7 (-12) 毫米,先端钝尖,并有短锯齿,基部极不对称,上侧显著耳状凸起,耳片舌状长圆形或近三角形,长4-7毫米,钝尖头,全缘或略呈波状至粗锯齿,羽片基部下侧楔形,两侧边缘有三角状的裂片或波状齿。叶脉上面不显,下面可见,在羽片上为羽状,侧脉8-10对,通常小脉二叉,但耳片上的羽状。叶干后纸质,黄褐色或褐绿色,两面无毛;叶轴禾秆色,略被黑褐色或深褐色短腺毛。孢子囊群大,多为马蹄形或圆肾形,有时上部的为弯钩形,生于上侧小脉中部以上,在主脉两侧各排成1行,但耳片上往往2-5枚;囊群盖大,同形,褐色,膜质,边缘啮蚀状,宿存。孢子周壁表面具少数褶皱,表面有不明显的小刺。染色体数目n=80。
分布:分布于台湾(台北、宜兰,太平山、新竹,鸳鸯湖、南投、嘉义,阿里山、屏东、台南、台东、花莲)、云南(景东、盈江、贡山怒江及独龙江河谷)和西藏东南部(墨脱南迦巴瓦)。生长于常绿阔叶林下及灌丛中、岩石上或山谷溪边泥土上,海拔1350-3400米。日本、不丹、尼泊尔、印度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南部(九州)。
【无】
植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