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禾秆蹄盖蕨。
拉丁学名:Athyrium yokoscense。
属名:蹄盖蕨属。
科名:蹄盖蕨科。
描述:根状茎短粗,直立,先端密被黄褐色、狭披针形的鳞片;叶簇生。能育叶长 (30-)40-60 厘米;叶柄长 (10-) 12-20 (-25) 厘米,直径约2.5毫米,基部深褐色,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向上禾秆色,几光滑;叶片长圆形状披针形,长18-45厘米,宽 (8-) 11-15厘米,渐尖头,基部不变狭,一回羽状,羽片深羽裂至二回羽状,小羽片浅羽裂;羽片12-18对,下部的近对生,向上的互生,平展或稍斜展,无柄,披针形,中部的长 (3.5-)7-9厘米,宽 (1.2-) 1.5-2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上侧截形,下侧楔形,一回羽状;小羽片约12对,长圆状披针形,长达1厘米,宽约5毫米,尖头,基部上侧有耳状凸起,下侧下延,通常以狭翅与羽轴相连,两侧浅羽裂或仅有粗锯齿,裂片顶部有2-3个短尖锯齿。叶脉下面明显,在小羽片上为羽状,侧脉分叉。叶轴和羽轴下面禾秆色,略被浅褐色披针形的小鳞片,上面沿沟两侧边上有贴伏的短硬刺。孢子囊群近圆形或椭圆形,生于主脉与叶边中间;囊群盖椭圆形、弯钩形或马蹄形,浅褐色,膜质,全缘,宿存。孢子周壁表面有明显的褶皱。染色体数目n=40,2n=80。
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青岛崂山)、江苏、安徽(绩溪、祁门)、浙江(安吉、东阳、金华、临安、天台)、江西(庐山、武宁、修水)、河南、湖南(江口、桑植、武陵山、石门)、重庆(酉阳)和贵州(印江梵净山)。生山区林下岩石缝中,海拔100-2200米。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横须贺)。
据《东北植物检索表(第二版)》记载,东北还有一个变种:宽鳞蹄盖蕨Athyriumyokoscense (Franch. et Sav.) Christ var. kirisimaense (Tagawa) Li et J. Z. Wang(Athyrium kirisimaense Tagawa in Acta Phytotax. Geobot. 2: 22. 1933.) 和原变种不同在于叶二回羽状至二回羽状一小羽片羽裂,小羽片多具柄,根状茎上的鳞片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还有待进一步查证。
植物图片:

禾秆蹄盖蕨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