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栎(Quercus fabri)
中文名:白栎。
拉丁学名:Quercus fabri。
属名:栎属。
科名:壳斗科。
描述:落叶乔木或灌木状,高达20米,树皮灰褐色,深纵裂。小枝密生灰色至灰褐色绒毛;冬芽卵状圆锥形,芽长4-6毫米,芽鳞多数,被疏毛。叶片倒,卵形、椭圆状倒卵形,长7-15厘米,宽3-8厘米,顶端钝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窄圆形,叶缘具波状锯齿或粗钝锯齿,幼时两面被灰黄色星状毛,侧脉每边8-12条,叶背支脉明显;叶柄长3-5毫米,被棕黄色绒毛。雄花序长6-9厘米,花序轴被绒毛,雌花序长1-4厘米,生2-4朵花,壳斗杯形,包着坚果约1/3,直径0.8-1.1厘米,高4-8毫米;小苞片卵状披针形,排列紧密,在口缘处稍伸出。坚果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直径0.7-1.2厘米,高1.7-2厘米,无毛,果脐突起。花期4月,果期10月。
分布:产陕西(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50-1 900米的丘陵、山地杂木林中。模式标本采自江苏。
木材为环孔材,边材浅褐色,心材深褐色,气干密度0.767克/立方厘米;树叶含蛋白质11.80%;栎实含淀粉47.0%,单宁14.1%,蛋白质6.6%,油脂4.2%。
植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