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鹿蹄草(Pyrola sororia)
中文名:珍珠鹿蹄草。
拉丁学名:Pyrola sororia。
属名:鹿蹄草属。
科名:鹿蹄草科。
描述:常绿草本状小半灌木,高15-30厘米;根茎细长,横生,斜升,有分枝。叶6-8基生,薄革质,粗糙,近圆形,有时宽椭圆形或圆卵形,长2.5-3厘米,宽2-2.3(-2.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圆形或近圆形,边缘稍内卷,微有疏腺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叶柄长为叶片之1/2或与叶片近等长,长1.2-3厘米。花葶有1-3枚褐色鳞片状叶(有时早落),卵状披针形,长8-10毫米,宽2.2-3毫米,先端短渐尖,基部稍抱花葶。总状花序长3-7厘米,有(7-)8-11花,花倾斜,稍下垂,花冠碗形,直径约7-9毫米,白色或带黄绿色;花梗长3-4毫米,果期达5毫米,腋间有膜质苞片,舌状,长超过花梗;萼片宽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先端钝头,长为花瓣之1/3,罕为1/2,长1.8-2 (-2.5)毫米,基部宽2-2.5毫米;花瓣宽卵形或近圆形,基部渐狭,长7-8毫米,宽5-6毫米,先端圆形;雄蕊10,花丝扁平,无毛,花药长圆形,长1.8-2.2毫米,花药孔大,黄色,基部常有短尖;花柱较短,长3-3.5毫米,初直立,后上部稍向上弯曲,稍伸出花冠或不伸出,顶端加粗无环状突起,柱头宽,5圆裂。蒴果扁球形,直径7-9毫米,高5-6毫米,宿存花柱上部稍向上弯曲。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产云南、西藏。生于海拔2700-3900米的林内或灌丛内。模式标本采自云南维西县茨开(澜沧江边)。
本种与短柱鹿蹄草P. minor Linn.相近,但主要区别为本种的叶缘为疏腺锯齿(非浅圆齿),花柱长3-3.5毫米,初直立,后上部稍向上弯曲(非花柱长约2-2.2毫米,始终直立)。同时两种在地理分布上也相隔甚远,本种为我国西南部(云南、西藏)的特有种,而短柱鹿蹄草P. minor Linn.则为欧洲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及新疆。B. Krisa于1969年发表P. sikkimensis Krisa时曾列有采自我国云南省西部的标本,在1971年H. Hara根据西藏西南部的标本,又记载过P. sikkimensis Krisa。经研究该2个地区的一些标本,在外形虽与P. sikkimensis Krisa相似,其主要特征(如萼片的形状等)应属本种范畴。根据H. Hara关于P. sikkimensis Krisa的形态记载,也应是本种之误。所以我国境内似无P. sikkimensis Krisa 分布。
植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