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甜龙竹(Dendrocalamus hamiltonii)
中文名:版纳甜龙竹。
拉丁学名:Dendrocalamus hamiltonii。
属名:牡竹属。
科名:禾本科。
描述:竿直立或有时向外倾斜,高12-18米,直径9-13厘米,梢端长而下垂,基部数节环生一圈气根;节间长30-50厘米,幼时被灰白色呈纵行排列的绒毛,竿壁厚1.2-2厘米;节内和各节下方均具一圈浓密的灰白色至黄褐色的绒毛环;主枝1,甚发达,惟有时则无明显主枝,同节其它枝条显然较细,并向后翻转而围绕竿节。箨鞘早落性,革质,干后呈鲜黄色或枯草色,背面被微毛而粗糙,此外还被有稀疏易落的小刺毛,边缘具纤毛,先端两肩微耸起;箨耳缺;箨舌高1毫米,先端具波状高低不齐的齿裂;箨片直立,长3-7厘米,背面的脉纹与箨鞘之脉纹相连通,腹面贴生以小刺毛。末级小枝具9-12叶;叶鞘被贴生的淡黄色小刺毛;无叶耳;叶舌高1.5-2毫米;叶片大小有较大的变异,最大的长可达38厘米,宽达7厘米,次脉6-17对。花枝的节间长2-4厘米,一侧扁平或具沟槽,其间密被黄褐色绒毛,而其余部分则无毛,每节丛生10-25枚假小穗,后者丛生成簇团,其直径为1-2厘米,下方托附有数片黄褐色而有光泽的苞片;小穗近于无毛,略扁,长8-10毫米,宽3-5毫米,黄褐色,先端钝,含2-4朵能孕小花;颖1或2片;外稃长5-7毫米,宽6-7毫米,先端具长仅0.3-0.5毫米的芒刺状小尖头;下部小花中的内稃几与其外稃等长,先端2裂;花丝长,花药黄色,药隔先端长锐尖头,长3-4毫米,成熟后伸出花外而垂悬;雌蕊全体被细毛,花柱长4.5毫米,柱头单一(原记载谓3裂),羽毛状。果实未见。
分布:产云南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分布于印度、缅甸、尼泊尔、锡金、不丹及老挝。模式标本采自印度阿萨姆。
本种广泛栽培于云南西双版纳各地,它的各方面特状均接近D. hamiltonii Nees et Arn.,所不同者在于原记载谓竿高可达27米,径粗17.5厘米;箨舌高5毫米,无毛而且全缘;假小穗簇团的球径可达3.75厘米;小穗紫色,花药亦紫色,柱头3裂而非单一等项与我国标本有异。由于这些性状稳定性较差,可能因时因地以及不同植株而有变化,加上我们尚未见到原产地的典型标本,无从仔细比较。现仍将我国材料暂给予此一学名,是否系另一新分类群还待今后考证。
植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