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茎节肢蕨(Arthromeris himalayensis var. niphoboloides)
中文名:灰茎节肢蕨。
拉丁学名:Arthromeris himalayensis var. niphoboloides。
属名:节肢蕨属。
科名:水龙骨科。
描述:附生植物。根状茎横走,粗约5毫米,被白粉和极稀少的鳞片,灰白色;鳞片棕色,狭披针形,长约3-4毫米,边缘有细齿。叶近生或远生;叶柄长约5-15厘米,淡棕色,光滑无毛;叶片一回羽状或单叶不分裂,长约15-25厘米,宽约10-15厘米;羽片1-2对,卵状披针形,长约8-12厘米,宽约4-5厘米,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圆形,下侧略增大,边缘全缘,具宽的软骨质边。侧脉上面明显,下面可见,小脉不明显。叶片纸质,上面无毛或几乎无毛,下面密被粗糙毡毛。孢子囊群在羽片中脉两侧各多行,几乎被毛被所覆盖。
分布:产云南(大理苍山、丽江)。附生石上。海拔2000-2600米。不丹也有。模式标本采自不丹。
该变种曾被鉴定为琉璃节肢蕨A. himalayensis (Hook.) Ching。但该变种与琉璃节肢蕨除了根状茎相似(根状茎被白粉和稀疏的鳞片)外,其他特征相差较大(见检索表)。
植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