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中文名:滇黄精。
拉丁学名:Polygonatum kingianum。
属名:黄精属。
科名:百合科。
描述:根状茎近圆柱形或近连珠状,结节有时作不规则菱状,肥厚,直径1-3厘米。茎高1-3米,顶端作攀援状。叶轮生,每轮3-10枚,条形、条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20(-25)厘米,宽3-30毫米,先端拳卷。花序具(1-)2-4(-6)花,总花梗下垂,长1-2厘米,花梗长0.5-1.5厘米,苞片膜质,微小,通常位于花梗下部;花被粉红色,长18-25毫米,裂片长3-5毫米;花丝长3-5毫米,丝状或两侧扁,花药长4-6毫米;子房长4-6毫米,花柱长(8-)10-14毫米。浆果红色,直径1-1.5厘米,具7-12颗种子。花期3-5月,果期9-10月。
分布:产云南、四川、贵州。生林下、灌丛或阴湿草坡,有时生岩石上,海拔7`00-3600米。越南、缅甸也有分布。
本种变异相当大,在我国标本中,花丝可由短而扁至长而成丝状,但这种变异与其它性状的分化和地理分布上均无相关连,因而不足以作为区分种的特征。据《印度支那植物志》,越南标本的花柱可短至6毫米。在我国云南大理、禄丰一带,有一类型,其植株较矮小,高仅达60厘米,花序具1-2花,仅生于下部叶腋间,花被白色,曾被命名为小黄精P. uncinatum Diels(in Notes Bot. Gard. Edinb. 5: 297. 1912)。在四川和湖北西部,另有一类型,其植株亦高大,但其花为淡黄色或绿白色,苞片均位于花梗基部,在峨眉山一带有栽培,称为猫儿姜或猪肾草。它们是否都值得作为一个分类群而独立,需要今后观察更多的标本而决定。
植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