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江南油杉。
拉丁学名:Keteleeria cyclolepis。
属名:油杉属。
科名:松科。
描述:乔木,高达20米,胸径60厘米;树皮灰褐色,不规则纵裂;冬芽圆球形或卵圆形;一年生枝干后呈红褐色、褐色或淡紫褐色,常有或多或少之毛,稀无毛,二、三年生枝淡褐黄色、淡褐灰色、灰褐色或灰色。叶条形,在侧枝上排列成两列,长1.5-4厘米,宽2-4厘米,先端圆钝或微凹,稀微急尖,边缘多少卷曲或不反卷,上面光绿色,通常无气孔线,稀沿中脉两侧每边有1-5条粉白色气孔线,或仅先端或中上部有少数气孔线,下面色较浅,沿中脉两侧每边有气孔线10-20条,被白粉或白粉不明显;横切面上面有一层木连续排列的皮下层细胞,稀在其中部还有少数皮下层细胞,两端角部一至二层,下面两侧边缘及中部一层;幼树及萌生枝有密毛,叶较长,宽达4.5毫米,先端刺状渐尖。球果圆柱形或椭圆状圆柱形,项端或上部渐窄,长7-15厘米,径3.5-6厘米,中部的种鳞常呈斜方形或斜方状圆形,稀近圆形或上部宽圆,长1.8-3厘米,宽与长近相等,上部圆或微窄,稀宽圆而中央微凹,边缘微向内曲,稀微向外曲,鳞背露出部分无毛或近无毛;苞鳞中部窄,下部稍宽,上部圆形或卵圆形,先端三裂,中裂窄长,先端渐尖,侧裂钝圆或微尖,边缘有细缺齿;种翅中部或中下部较宽。种子10月成熟。
分布:为我国特有树种,产于云南东南部、贵州、广西西北部及东部、广东北部、湖南南部、江西西南部、浙江西南部,常生于海拔340-1400米山地。模式标本采自广西凌云。
F. Flous根据A. N. Steward与周鹤昌(H. C. Cheo)在广西凌云县采集的标本鉴定为江南油杉K. cyclolepis Flous. 她认为江南油杉与油杉K. fortunei (Murr.) Carr.的区别在于种鳞圆形,叶上面沿中脉两侧有明显的气孔线,一年生枝有较密的毛。我们观察了同号模式标本与采自模式标本产地(其中秦仁昌7244号,经F. Flous鉴定为K. esquirolii Levl.)及其邻近地区的大量标本,发现江南油杉的种鳞并非圆形(包括同号模式标本),而常为斜方状圆形或斜方形,叶上面沿中脉两侧有气孔线仅在同号模式标本上表现的特别明显,而采自模式标本产地和邻近地区的标本中则多数无气孔线,但在部分标本上一部分小枝之叶的上面有明显的气孔线,而在另一部分小枝之叶则无气孔线。因此,我们认为叶之上面气孔线的有无是有变异的,而不是一个稳定的性状,不应作为分种的依据。至于小枝上毛的有无及多少,也有一定的变异。为此,江南油杉与油杉的稳定区别在于它的种鳞斜方形或斜方状圆形,种翅通常中部或中下部较宽,一年生枝色较深,呈红褐色、褐色或淡紫褐色。
植物图片:

江南油杉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