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茎黄耆(Astragalus adsurgens)
中文名:斜茎黄耆。
拉丁学名:Astragalus adsurgens。
属名:黄耆属。
科名:蝶形花科。
描述:多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根较粗壮,暗褐色,有时有长主根。茎多数或数个丛生,直立或斜上,有毛或近无毛。羽状复叶有9-25片小叶,叶柄较叶轴短;托叶三角形,渐尖,基部稍合生或有时分离,长3-7毫米;小叶长圆形、近椭圆形或狭长圆形,长10-25(35)毫米,宽2-8毫米,基部圆形或近圆形,有时稍尖,上面疏被伏贴毛,下面较密。总状花序长圆柱状、穗状、稀近头状,生多数花,排列密集,有时较稀疏;总花梗生于茎的上部,较叶长或与其等长;花梗极短;苞片狭披针形至三角形,先端尖;花萼管状钟形,长5-6毫米,被黑褐色或白色毛,或有时被黑白混生毛,萼齿狭披针形,长为萼筒的1/3;花冠近蓝色或红紫色,旗瓣长11-15毫米,倒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渐狭,翼瓣较旗瓣短,瓣片长圆形,与瓣柄等长,龙骨瓣长7-10毫米,瓣片较瓣柄稍短;子房被密毛,有极短的柄。荚果长圆形,长7-18毫米,两侧稍扁,背缝凹入成沟槽,顶端具下弯的短喙,被黑色、褐色或和白色混生毛,假2室。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分布:产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生于向阳山坡灌丛及林缘地带。原苏联、蒙古、日本、朝鲜和北美温带地区都有分布。
本种分布广泛,对环境适应性强,形态变异较大。Pet-Stib(1937)发表云南产的A. oostachya, 从其原始描述和邻近地区(四川理塘、新龙)采的标本与本种比较,只是花冠、叶子等大小的微小差异,应是同种,故予以合并。同时他在本种下发表的河北 (Chili, Shih-wen)产的变种 var. paucijugus 与变种的区别是小叶少(1-3对),近革质,但迄今我们尚未见到标本。此外本种经过引种栽培,在形态上和细胞型上会出现一些变异,成为栽培变型,例如各地栽培的沙打旺,有些学者主张将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种,但多数分类学家认为一个种的细胞型上的不同,一般不宜作为种处理,故本志暂不列入。
植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