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斜升假蹄盖蕨。
拉丁学名:Athyriopsis dickasonii。
属名:假蹄盖蕨属。
科名:蹄盖蕨科。
描述:根状茎斜升,连同残留的叶柄基部直径达2厘米,先端及叶柄基部疏被浅褐色、长达1厘米以上的卵状披针形鳞片;叶2-5簇生。叶近二型;能育叶长可达70厘米;叶柄长可达35厘米,直径1-2毫米,基部褐色,向上至叶轴浅褐色或绿禾秆色,疏被易脱落的鳞片;叶片卵形至长卵形,长达35厘米,宽达20厘米,顶部渐尖或略急缩渐尖;侧生分离羽片6-14对,长达10厘米,宽达2厘米,线状披针形或长椭圆披针形,先端渐尖或长渐尖,有时略急缩渐尖,基部平截,两侧羽状深裂;裂片达14对,略斜展,密接或接近,矩圆形或长方形,先端钝圆或近截形,边缘具疏浅钝锯齿或浅波状至全缘;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小脉达6(-7)对,单一或二叉。叶草质,干后上面暗绿色或褐绿色,下面浅绿色,叶轴被甚多较细的浅黄褐色、多细胞毛及毛状小鳞片,羽片中肋及叶脉也被同样的节毛,下面脉间疏生灰白色的短小节毛。孢子囊群长矩圆形至矩圆形,略弯曲或通直,大多单生于小脉中部上侧,在裂片基部上出小脉常双生于中部上下两侧,每裂片上多达5对;囊群盖浅褐色,膜质,边缘在囊群成熟前平展,略有细齿或几全缘,背面疏生细小的短毛。孢子极面观圆形,赤道面观半圆形,周壁较不透明,表面有较密的棒状及粗刺状突起。
分布:分布于湖南(桑直天平山)、贵州(绥阳)、云南(西畴、金平、景东无量山、潞西、贡山)。生于山谷阔叶林下阴湿处,海拔1400-2300米。模式标本采自缅甸北部森隆(Sin Lum)。
该种因叶柄显著较短的不育叶有时早枯萎,或因标本采集不全,而被误认为叶仅一型,实际上其叶明显近二型,与日本九州的 Athyriopsis minamitanii (Serizawa) Z. R.Wang 形体外貌十分相似。从文献看,后者除孢子形态尚不知晓,其它多方面的形态也与该种相似,较明显的差别在于该种叶柄基部的鳞片卵状披针形,长达1厘米以上,能育叶的叶片与叶柄近等长或较长;后者叶柄基部的鳞片披针形,长不超过5毫米,能育叶的叶片显著短于叶柄;再者,该种每一植株的不育叶仅1-2个,后者的可多达5个,也可供鉴别参考。
植物图片:

斜升假蹄盖蕨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