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金灯(Physalis alkekengi var. franchetii)
中文名:挂金灯。
拉丁学名:Physalis alkekengi var. franchetii。
属名:酸浆属。
科名:茄科。
描述:与酸浆的区别在:茎较粗壮,茎节膨大;叶仅叶缘有短毛;花梗近无毛或仅有稀疏柔毛,果时无毛;花萼除裂片密生毛外筒部毛被稀疏,果萼毛被脱落而光滑无毛。
分布:本变种在我国分布广泛,除西藏尚未见到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朝鲜和日本也有。常生于田野、沟边、山坡草地、林下或路旁水边;亦普遍栽培。果可食和药用,可清热解毒、消肿。
酸浆的模式标本产意大利,以其具有白色、辐状的花冠,果萼橙色或火红色、革质或薄革质为显著特点而不同该属其它种类,典型类型分布于欧洲和亚洲西部地区,花梗和花萼密生柔毛,并且在果时果梗及果萼的毛被宿存而不脱落。由于果可食及入药或者供观赏,长期以来在欧亚大陆各国甚至北美普遍栽培,这样,植物形态就出现分化。而对于这些形态变异,分类学者们处理时则采取不同的意见:在亚洲东部、的类型中,花梗近无毛或有稀疏柔毛,花萼的毛被亦较稀疏,果时果梗及果萼的毛常脱落成无毛,果萼形状亦有卵状或近球状的变化,根据栽培类型建立P. francheti Mast.〔后来降为变种P. alkekengi L. var. francheti (Mast.) Makino〕和P. bunyardii Hort.〔后来降为变种或变型,即P. francheti Mast. var. bunyardii(Hort.)Makino或P.alkekengi L.var. francheti(Mast.)Makino f. bunyardii Makino〕;1954年苏联波雅柯娃(Pojarkova )又建立了4个新种:1. P. praetermissa.,模式标本产苏联东哈萨克斯坦,分布到我国新疆、四川、宁夏、河北;2.P. glabripes,模式标本产乌苏里南部,分布于朝鲜,我国东北至北部;3.P. kansuensis,模式标本产甘肃东部;4 .P. szechuensis,模式标本产四川北部(广元至巴中之间)。波雅柯娃区分出这些种的根据是:前两种不同P. alkekengi在花梗从开始就无毛(而不是在果时亦有密柔毛)、果萼卵状而在顶端渐渐收缩(而不是球状在顶端突然收缩)、果萼无毛(而不是有短柔毛)、花萼在外面柔毛不密或檐部有密而短的毛(而不是全部柔毛较密)。而P. glabripes不同P. praetermissa在花萼稍分裂,萼齿比筒部短1.5-2.5倍(而不是近等长)、果萼较果梗短1.5-2倍(而不是近等长或短1.5倍)、叶长渐尖而多全缘,它不同P. franchetii在植物粗壮及叶近圆形而光亮。P. kansuensis的特点是果萼外有柔毛、质地柔软、薄革质,果梗具长柔毛。她认为P. szechuensis极近P. kansuensis但果萼及果梗无毛,果萼质地稍厚、硬革质。可以看出,波雅柯娃建立这4个种的根据是:1.花梗及花萼毛被的疏密或有无, 2.果梗及果萼毛被的有无,3. 果萼的形状,4.花萼裂片的分裂程度,5.果梗和果萼的长短比例,6.果萼质地革质程度。另外,赖威依(Leveillee)于1912年,根据我国贵州省贵阳地区的材料建立了一个种P. eavaleriei.在这些划分中,大井1965在《日本植物志》中将P. bunyardii归并入P. alkekengi.var. francheti;瓦特法尔(Waterfall) 1958年在《Rhodora 60:133》将P. francheti并入P. alkekengi;哥鲁包夫(Grubov) 1970年在《中亚植物》中将P. glabripes降为变种P. alkekengi var. glabripes (Pojark.) Grub.,并将P. praetermissa取消作为该变种的异名。我们研究了我国大量的植物材料,该种植物的形态存在着连续的梯度变异,由于长期人工栽培和分布广泛的野生,受生境条件的影响很大。因此,波雅柯娃和赖威依所建立的种都不能成立。对于P. bunyardii我们同意大井的处理。 应该指出,亚洲东部的类型不同于欧洲及西亚的类型在于花梗仅有稀疏柔毛或近无毛、花萼除檐部毛较密外而筒部毛稀疏,果梗及果萼无毛,而不是象欧洲及西亚的类型那样,果成熟时果梗及果萼的毛亦密生。但在我国确实也有果梗及果萼被柔毛的类型,我们将这一类型定为酸浆;而大量的标本材料是果梗及果萼无毛或近无毛,我们则作为变种,但是,这种区分仍然没有显明的界限。
植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