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扁竹兰。
拉丁学名:Iris confusa。
属名:鸢尾属。
科名:鸢尾科。
描述: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直径4-7毫米,黄褐色,节明显,节间较长;须根多分枝,黄褐色或浅黄色。地上茎直立,高80-120厘米,扁圆柱形,节明显,节上常残留有老叶的叶鞘。叶10余枚,密集于茎顶,基部鞘状,互相嵌迭,排列成扇状,叶片宽剑形,长28-80厘米,宽3-6厘米,黄绿色,两面略带白粉,顶端渐尖,无明显的纵脉。花茎长20-30厘米,总状分枝,每个分枝处着生4-6枚膜质的苞片;苞片卵形,长约1.5厘米,钝头,其中包含有3-5朵花;花浅蓝色或白色,直径5-5.5厘米;花梗与苞片等长或略长;花被管长约1.5厘米,外花被裂片椭圆形,长约3厘米,宽约2厘米,顶端微凹,边缘波状皱褶,有疏牙齿,爪部楔形,内花被裂片倒宽披针形,长约2.5厘米,宽约1厘米,顶端微凹;雄蕊长约1.5厘米,花药黄白色;花柱分枝淡蓝色,长约2厘米,宽约8毫米,顶端裂片呈繸状,子房绿色,柱状纺锤形,长约6毫米。蒴果椭圆形,长2.5-3.5厘米,直径1-1.4厘米,表面有网状的脉纹及6条明显的肋;种子黑褐色,长3-4 毫米,宽约2.5毫米,无附属物。花期4月,果期5-7月。
分布:产广西、四川、云南。生于林缘、疏林下、沟谷湿地或山坡草地。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德昌。
根状茎供药用,治急性扁桃腺炎及急性支气管炎。
植物图片:

扁竹兰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