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苞紫菀(Aster heterolepis)
中文名:异苞紫菀。
拉丁学名:Aster heterolepis。
属名:紫菀属。
科名:菊科。
描述: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有丛生的花茎与莲座状叶丛。茎直立,高14-45厘米,基部有枯叶残片,被粗伏毛和微腺毛,上部毛较密,有2-4个花序枝或不分枝,上部有较疏的叶。下部叶在花期生存,与莲座叶同形,匙形或长圆状匙形,长3-9厘米,宽0.5-1.5厘米,下部渐狭成具翅而基部稍扩大的柄,全缘,顶端圆形或钝;中部叶匙状至线状长圆形,较狭,渐无柄;上部叶小,多少线形;全部叶质稍厚,两面被密柔毛和微腺毛,有离基三出脉,中脉在下面凸起。头状花序径3.5-5稀6厘米,单生于枝端。总苞半球形,长8-10毫米,径10-15毫米;总苞片3层,外层匙形,长4-7毫米,宽1.5-2.5毫米,顶端圆形,全部草质或基部革质,被密毛,有腺;内层线状长圆形,长10毫米,宽几达2毫米,顶端尖或渐尖且带紫红色,上部被密毛,基部多少革质,边缘膜质。舌状花约30余个,管部长2.5毫米;舌片浅蓝色,长15-18毫米,宽2-2.5毫米。管状花长约6毫米,管部长2.5毫米,上端有微毛,裂片长达1毫米。冠毛白色,长约6毫米,有等长的微糙毛及少数极短的毛。瘦果长达3毫米,稍扁,基部极狭,被疏柔毛,上部常有腺。花果期6-9月。
分布:产于甘肃南部(武都、西固)。生于砾石坡地,海拔1500-2500米。
此种与石生紫菀 (A. oreophilus Franch.) 接近,主要以总苞片形状、较大的头状花序和植株体态为区别。总苞片的形状近似高山紫菀 (A. alpinus Linn.),但其他特征不同。此种曾被 Handel-Mazzetti 列入异毛组 (sect. Heterochaeta),理由是外层冠毛“由少数短毛组成而非膜片状”。但这样的冠毛在高山紫菀及其邻种中都可见到。
植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