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巴山冷杉。
拉丁学名:Abies fargesii。
属名:冷杉属。
科名:松科。
描述:乔木,高达40米;树皮粗糙,暗灰色或暗灰褐色,块状开裂;冬芽卵圆形或近圆形,有树脂;一年生枝红褐色或微带紫色,微有凹槽,无毛,稀凹槽内疏生短毛。叶在枝条下面列成两列,上面之叶斜展或直立,稀上面中央之叶向后反曲,条形,上部较下部宽,长1-3厘米(多为1.7-2.2厘米),宽1.5-4毫米,直或微曲,先端钝有凹缺, 稀尖,上面深绿色,有光泽,无气孔线,下面沿中脉两侧有2条粉白色气孔带;横切面上面至下面两侧边缘有一层连续排列的皮下细胞,稀两端角部二层,下面中部一层,树脂道2个、中生。球果柱状矩圆形或圆柱形,长5-8厘米,径3-4厘米,成熟时淡紫色、紫黑色或红褐色;中部种鳞肾形或扇状肾形,长0.8-1.2厘米,宽1.5-2厘米,上部宽厚,边缘内曲;苞鳞倒卵状楔形,上部圆,边缘有细缺齿,先端有急尖的短尖头,尖头露出或微露出;种子倒三角状卵圆形,种翅楔形,较种子为短或等长。
分布:为我国特有树种,产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及西北部、四川东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及东南部海拔1500-3700米地带。在巴山、秦岭等地组成纯林。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城口。木材轻软,可作一般建筑、家具及木纤维工业用材。树皮可提栳胶。也是森林的更新树种。H. Gaussen和O. Borderes-Rey根据A. David在陕西秦岭采集的营养枝的枝叶标本,鉴定为巴山冷杉的变种A. fargesii Franch. var. tieghemi Borderes-Rey et Gaussen。他们记载这一“变种”的特征为:幼枝疏生短毛,叶的皮下层细胞连续排列或近于连续排列,树脂管中生。它与巴山冷杉的区别仅在幼枝具疏生短毛。我们研究了采自秦岭及分布区内所采的大量巴山冷杉标本,在结有球果的标中,从未见到幼枝有疏毛的类型,而大多数营养枝标本的幼枝亦光滑无毛,仅极少的营养枝标本的幼枝具毛(采自秦岭)。我们认为幼枝有疏毛是巴山冷杉的幼龄植株的形态变异,故予归并。
【无】
植物图片:

巴山冷杉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