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尼泊尔菊三七。
拉丁学名:Gynura nepalensis。
属名:菊三七属。
科名:菊科。
描述:多年生草本,高30-45厘米。茎粗壮,直立或斜升,中空,基部木质,直径10毫米,上部有伞房状分枝,被密黄褐色茸毛,茎叶多数,下部长裸露。叶具柄,基部无耳;叶片狭椭圆形,卵形或菱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20厘米,宽1-6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基部楔状渐狭成叶柄,全缘或边缘上半部有锯齿,稀浅裂,侧脉3-6 (8)对,向上弯曲,上面灰白色,被疏或密黄褐色柔毛,下面沿脉被柔毛;上部叶小,变成苞片状,狭披针状线形,无柄。头状花序多数,直径10毫米,通常花茎枝端排成伸长的疏伞房状;花序梗长1-10厘米,有数个线形苞片,被密短柔毛。总苞狭钟状,长10-13毫米,宽约10毫米,基部有7-8个线形小苞片,被密短柔毛,总苞片1层,13-14个,线状披针形,长10毫米,宽1.5-2.5毫米,顶端渐尖,边缘干膜质,背面密被黄褐色绒毛或近无毛,有时具无柄的腺毛。小花黄色,花冠长8-10毫米,管部细,长4-5毫米,上部扩大,裂片三角状卵形;花药基部钝;花柱分枝锥状,被乳头状微毛。瘦果圆柱形,长3-4(6)毫米,具10肋,无毛或有疏毛。冠毛多数,白色,绢毛状,易脱落。
分布:产云南(镇康、腾冲)、贵州(罗甸、赤水、望谟、荔波)。生于溪边岩石上或田边。海拔1100-2100米。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泰国也有分布。模式采自尼泊尔。
此种在外形上与红凤菜G. bioolor(Roxb. ex Willd.)DC.相似,但全株密被黄褐色茸毛,叶硬质边缘上半部有锐锯齿,两面被密毛;叶柄基部无耳,与后者显然不同。云南镇康的标本(王启无72693号)与珍藏于邱园标本室的模式,无论是叶形或是毛被完全一致。Handel-Mazzetti.和胡秀英曾将本种作为狗头七G. pseudochina(L.)DC.的异名,这种处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后者有肥大的块根,叶常密集于基部,呈莲座状,羽状浅裂或上头羽裂。而本种既无块根,叶散生于茎部,边缘有锐锯齿,在毛被上也与后者全然不同。
植物图片:

尼泊尔菊三七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