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鼠李(Rhamnus parvifolia)
中文名:小叶鼠李。
拉丁学名:Rhamnus parvifolia。
属名:鼠李属。
科名:鼠李科。
描述:灌木,高1.5-2米;小枝对生或近对生,紫褐色,初时被短柔毛,后变无毛,平滑,稍有光泽,枝端及分叉处有针刺;芽卵形,长达2毫米,鳞片数个,黄褐色。叶纸质,对生或近对生,稀兼互生,或在短枝上簇生,菱状倒卵形或菱状椭圆形,稀倒卵状圆形或近圆形,长1.2-4厘米,宽0.8-2(3)厘米,顶端钝尖或近圆形,稀突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圆齿状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或被疏短柔毛,下面浅绿色,干时灰白色,无毛或脉腋窝孔内有疏微毛,侧脉每边2-4条,两面凸起,网脉不明显;叶柄长4-15毫米,上面沟内有细柔毛;托叶钻状,有微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黄绿色,4基数,有花瓣,通常数个簇生于短枝上;花梗长4-6毫米,无毛;雌花花柱2半裂。核果倒卵状球形,直径4-5毫米,成熟时黑色,具2分核,基部有宿存的萼筒;种子矩圆状倒卵圆形,褐色,背侧有长为种子4/5的纵沟。花期4-5月,果期6-9月。
分布: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常生于向阳山坡、草丛或灌丛中,海拔400-2300米。蒙古、朝鲜、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北京郊区。
本种叶形及其大小常多变异,与甘青鼠李R. tangutica J. Vass.比较近似,但后者小枝无毛,有光泽,叶通常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下面干时常变黄色,与本种可以区别。本种与卵叶鼠李R. bungeana J. Vass.有时常被混淆,但后者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下面干时变黄色,沿脉和脉腋有白色短柔毛,种子背面有宽沟,与本种容易区别。Grubow发表的R. tumetica Grub.除植株较矮小,多分枝和叶较小外,其余性状与本种无显著的区别,应予以合并。该种可能是本种生于干旱多岩石山坡的一个矮小的类型。
植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