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大芒萁。
拉丁学名:Dicranopteris ampla。
属名:芒萁属。
科名:里白科。
描述:植株高1-1.5米。根状茎横走,粗2.5-4毫米,坚硬,木质,红棕色,被棕色毛,毛有关节,长约2毫米,成簇伏生。叶远生,相距8-10厘米或过之;柄长达80厘米,粗3.5-5毫米,圆柱形,暗棕色,光滑,稍光亮;叶轴3-4次两叉分枝;芽苞卵形,长1.7-2.2厘米,顶钝,缘具不规则的粗牙齿;除末回叶轴外,在各回分枝处两侧均有一对托叶状的大的羽片,长14-23厘米,宽4.4-13厘米,长圆披针形,羽状深裂;末回羽片长20-40厘米,宽8-17厘米,披针形或长圆形,顶渐尖,尾头,基部上侧稍变狭,篦齿状深裂几达羽轴;裂片披针形至线形,长4-10厘米,宽8-10毫米,圆顶,常微凹,基部汇合,为尖狭的缺刻分开,基部上侧的数对裂片短缩为三角形,全缘或浅波状,具软骨质的狭边,基部下侧具2片向下的托叶状羽片,长5.4-10.5厘米,宽7-11毫米,线形,钝头,边缘波状或具圆牙齿,基部羽片的基部汇合。中脉下面凸起,侧脉明显,每组5-7分枝,小脉并行,直达叶缘。叶近革质,上面深绿,下面灰绿色,无毛。孢子囊羣圆形,沿中脉两侧为不规的2-3列,生于每组的基部上侧和下侧小脉弯弓处,由7-15个孢囊组成。
分布:产广西西部(凌云、德保、龙光)、海南西部(白沙及东方尖峯岭)、云南南部(文山、屏边大围山、河口老卡寨及金平阿斗坡)。生疏林中或林缘,海拔600-1400米。
越南北部也有。本种是本属最高大的一种,有阔而长的裂片,孢子囊羣常为2-3列生于中脉两侧,易与其他种类区别。
植物图片:

大芒萁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