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蹄盖蕨(Athyrium drepanopterum)
中文名:多变蹄盖蕨。
拉丁学名:Athyrium drepanopterum。
属名:蹄盖蕨属。
科名:蹄盖蕨科。
描述:根状茎短而斜升,先端密被褐色钻状披针形的鳞片;叶簇生。能育叶长(10-) 25-90厘米;叶柄长(2.5-)10-30厘米,直径1.5-3毫米,基部黑褐色,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向上为禾秆色;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 (10-) 17-55厘米,中部宽5-30厘米,渐尖头,一回羽状至二回羽状,小羽片全裂。羽片约16对,互生,有柄(长1-4毫米),基部羽片不缩短,平展,中部羽片长圆状披针形或阔披针形,渐尖头或长渐尖,基部不对称,上侧有耳状凸起与叶轴并行,下侧圆截形,一回羽状或一回羽状,小羽片深羽裂;小羽片6-10对,互生,斜展,紧接或稍有间隔分开,基部上侧1片最大,三角状长圆形,浅羽裂或深羽裂,其余小羽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15毫米,基部宽3-7毫米,先端尖并有短锯齿,基部与羽轴合生,边缘近全缘或羽状全缘几达羽轴,不对称,上侧耳状凸起与叶轴并行;裂片长圆形,长5-6毫米,宽2-3毫米,尖头,仅顶端有1-2个小齿。叶脉不明显,侧脉羽状,小脉单一。叶干后近草质,褐绿色,上面有光泽,光滑。孢子囊群近圆形或圆肾形,生于上侧小脉,每裂片1-5对;囊群盖小,圆肾形或马蹄形,褐色,膜质,边缘啮蚀状,往往部分脱落。孢子周壁表面有明显的条状褶皱。染色体数目2n=80,n=80。
分布:分布于台湾(台中,八仙山、南投、嘉义,阿里山、屏东,大武山等)、四川西部(峨眉山、宝兴、雷波)、贵州(雷公山)、云南(麻栗坡、屏边、元阳、大理、漾濞、景东、泸水、福贡、贡山、维西)和西藏(察隅)。生山谷林下或阴湿花岗岩石缝中,海拔700-2300米。越南、缅甸、不丹、尼泊尔、印度北部和菲律宾也有分布。
本种二回羽状的形体极似疏叶二回羽叶(变种)A. dissitifolium(Bak.)C. Chr.var. kulhaitense(Atkinson ex Clarke)Ching, 但叶上面有光泽,并有囊群盖,可以区别。
植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