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团花驼舌草。
拉丁学名:Goniolimon eximium。
属名:驼舌草属。
科名:白花丹科。
描述:多年生草本,高5-70厘米。叶基生,通常倒披针形、披针形或倒卵圆形,长(3)5-14(16)厘米,宽(0.6)1-3.5(5)厘米,先端渐尖,偶而急尖或钝圆,基部渐狭成短或长柄,边缘平或有极细微的波皱,两面或多或少有钙质颗粒。花序呈一大型头状或金字塔状,或为数个头状花序列成伞房状;花序轴粗壮,圆柱状,有时具厚的鸡冠状皱翅或在分枝以上略有角棱,由上部分枝,分校少(1-5枚)而短;穗状花序聚生在主轴和各分枝的顶端形成几个紧密的头状复花序,或邻近各枝的花序再集成一大型头状(或金字塔状)复花序;每一穗状花序由(3)7-11(13)个小穗排成紧密覆瓦状二列而成;小穗含3-5花;外苞长约8-9毫米,卵状长圆形,先端具一粗硬尖,第一内苞与外苞相似而绿色部上端较宽,先端有1-3硬尖;萼长约7-8毫米,萼筒径约1.2-1.5毫米,下部2/3或几全长被毛,萼檐裂片边缘和裂片之间往往有不整齐的齿牙,先端常有一芒状软尖,脉呈紫红色,伸至萼檐中部或更上,不达于顶缘。花冠淡紫红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分布:产新疆(天山、北疆西部);生于草原地区山坡上,常见于半遮荫的地方。苏联中亚也有。模式标本采于准噶尔山脉西侧卡拉塔尔河上游;异名:直枝驼舌草G. orthocladurn Rupr.的模式标本采于札曼大板(吉尔吉斯东部),皱翅驼舌草Statice speciosa var. crispa Regel合模式标本采于克特缅山和特克斯河上游等地。
本种最易识别的特点是:穗状花序全部聚集在花序主轴顶端和最上部少数一级分枝顶端呈头状。其他方面则往往有所变化。本种的第一内苞有时其侧生硬尖几乎全不存在;大叶驼舌草G. dschungaricum(Regel)O. et B. Fedtsch.也有这种情况,也同第一内苞只具1个硬尖的西天山驼舌草G, sewerzowii Herd.易于相混。但本种的花序显然与这两种不同,萼筒直径比大叶驼舌草略粗而且裂片边缘常有不整齐的齿牙,外苞比西天山驼舌草(5-6毫米)为长。
植物图片:

团花驼舌草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