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喀什黄堇。
拉丁学名:Corydalis kaschgarica。
属名:紫堇属。
科名:罂粟科。
描述:多年生丛生草本,高10-30厘米。主根粗大,约长10厘米,粗1.5厘米,顶生1至多头根茎。根茎具少数茎枝和叶残基。茎坚硬挺拔,分枝,具叶。基生叶较早枯死。茎生叶长约4-10厘米,具长柄,叶片卵圆形至长圆形,约长2-4厘米,宽1.5-2厘米,背面多少具白粉,一回羽状全裂;羽片3-7枚,卵圆形,肉质,约长1厘米,宽1-1.2厘米,三深裂,裂片2-3浅裂,末回裂片圆钝。总状花序生茎和枝顶端,常不分枝,多花、密集,果期疏离。苞片短卵圆形至短披针形,草质,具干膜质的边缘。花梗长约5毫米,约长于苞片的1倍。萼片近卵圆形,长约3毫米,具纤毛状齿。花黄色,近平展,与C. schelesnowiana Regel et Schmalh.相同,长16-18毫米;距占4-6毫米。外花瓣顶端兜状,具短尖。柱头近四方形,较浅,前端具4短柱状突起。蒴果线形,直立或斜伸,长约1.6厘米,具1列种子和长约4毫米的花柱。种子光滑,种阜部位具直立的短突起,种阜贴生于突起1侧。
分布:产新疆西部(喀什)、东北部(达板城和色必口),生于海拔1200-1800米的多石山地或荒漠草原。中亚地区有分布(别迭尔山口,N41°,E78°)。模式标本采自天山南坡的Teshiktash-Karaul。
本种是存疑的,因为未见到模式标本,而且以往的记载有不少的分岐----包括种的记载及其分布区。Ruprecht的原描述为“植株高4-5厘米,具1对叶,羽片2-3深裂或3裂,裂片钝;苞片倒卵状楔形,稍长于果梗;萼片小或早落;花金黄色,距长2毫米,近占花冠的1/3”。模式标本存列宁格勒,似乎是一张幼态的发育不完全的标本, M. Popov (1937) 在写《苏联植物志》时无疑是见过的。他首次对该种的描述作了修正“萼片长约3毫米,具纤毛状齿;花冠与C. schelesnowiana Regel et Schmalh.相同”。C. schelesnowiana的花冠长16-18毫米 (M. Mikhailova (1982), 距长4-6毫米(M. Popov 1937) 。这是推而知之的本种花和萼片的情况。模式标本产地在天山南坡的Teshiktash-Karaul,也可能在喀什噶尔河流域,而非新疆内的喀什,但是M. Popov认为在Dzu.-Kash.也有分布. Dzu.-Kash.常被译为准噶尔一喀什,但是喀什在塔里木盆地西部,离准噶尔盆地相差了几个经纬度,是难以连系在一起的,也同《苏联植物志》中地名的惯用表达方式不同的,如帕米尔-阿赖(指帕米尔高原的阿赖山);准噶尔-阿拉套(指属于准噶尔盆地的阿拉套)。就是说就地理位置而言,喀什是无法划归准噶尔盆地范围的。这有可能是说明从准噶尔盆地至喀什地区即我国习用的天山南北路都有分布Пазии (1974)第一次明确指出了本种原描述的错误(即本种发育好的标本萼片可长达10毫米)并缩小了它的分布区----仅见于我国新疆的几个山体。M. Mikhailova (1982) 引用了他的研究成果,但在她的专论中却未收入本种。这可能由于C. kaschgarica在分类上曾引起过不少的混乱和争论而无从下笔,她认为俄罗斯境内和中亚各国似无本种[见Vascular Plants of Russia and Adjacent States (the former USSR) , by S. K. Czeparov 1995: 265]。
植物图片:

喀什黄堇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