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牵牛(Pharbitis indica)
中文名:变色牵牛。
拉丁学名:Pharbitis indica。
属名:牵牛属。
科名:旋花科。
描述:本种在外形上和牵牛P. nil (Linn.) Choisy相似,但有以下特征易于识别:植株各部均被柔毛,或茎和花序梗被微硬毛,而无刚毛状硬毛;叶卵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长5-15厘米,顶端渐尖或骤尖,基部心形,背面密被灰白色短而柔软贴伏的毛,叶面毛较少;花数朵聚生成伞形聚伞花序,花序梗长于叶柄,花梗短;萼片外面被贴伏的柔毛,而不象牵牛那样被刚毛;花冠蓝紫色,以后变红紫色或红色,漏斗状,长5-8厘米。
分布:产我国台湾、广东东沙群岛及其他沿海岛屿,广州亦有栽培。原产南美洲,泛热带分布。
Hagiwara (1938)对本种种名的组合可能是依据E. D. Merr., Interpr. Rumph. Herb. Amb. 444 (1917)中的Ipomoea indica (Burm.) Merr.,所以基本名应来源于Convolvulus indicus Burm. (1755),Hagiwara在文中却引为C. indicus Miller (1768),这后一名称已被归入Ipomoea violacea Linn. Hagiwara那样的引证看来是错误的。
植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