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厚皮香。
拉丁学名:Ternstroemia gymnanthera。
属名:厚皮香属。
科名:山茶科。
描述:灌木或小乔木,高1.5-10米,有时达15米,胸径30-40厘米,全株无毛;树皮灰褐色,平滑;嫩枝浅红褐色或灰褐色,小枝灰褐色。叶革质或薄革质,通常聚生于枝端,呈假轮生状,椭圆形、椭圆状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5.5-9厘米,宽2-3.5厘米,顶端短渐尖或急窄缩成短尖,尖头钝,基部楔形,边全缘,稀有上半部疏生浅疏齿,齿尖具黑色小点,上面深绿色或绿色,有光泽,下面浅绿色,干后常呈淡红褐色,中脉在上面稍凹下,在下面隆起,侧脉5-6对,两面均不明显,少有在上面隐约可见;叶柄长7-13毫米。花两性或单性,开花时直径1-1.4厘米,通常生于当年生无叶的小枝上或生于叶腋,花梗长约1厘米,稍粗壮;两性花:小苞片2,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长1.5-2毫米,顶端尖,边缘具腺状齿突;萼片5,卵圆形或长圆卵形,长4-5毫米,宽3-4毫米,顶端圆,边缘通常疏生线状齿突,无毛;花瓣5,淡黄白色,倒卵形,长6-7毫米,宽4-5毫米,顶端圆,常有微凹;雄蕊约50枚,长4-5毫米,长短不一,花药长圆形,远较花丝为长,无毛;子房圆卵形,2室,胚珠每室2个,花柱短,顶端浅2裂。果实圆球形,长8-10毫米,直径7-10毫米,小苞片和萼片均宿存,果梗长1-1.2厘米,宿存花柱长约1.5毫米,顶端2浅裂;种子肾形,每室1个,成熟时肉质假种皮红色。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分布:广泛分布于安徽南部的休宁、浙江、江西、福建、湖北西南部(巴东、利川)、湖南南部和西北部(新宁、衡山、南岳、莽山、永顺、沅陵)、广东、广西北部(龙胜、罗城、大苗山、临桂、环江)和东部(象州、金秀、上林)、云南、贵州东北部(松桃、施秉、遵义)和西北部的毕节以及四川南部(南川、马边)等省区;多生于海拔200-1400米(云南可分布于2000-2800米)的山地林中、林缘路边或近山顶疏林中。分布于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尼泊尔、不丹及印度。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南部。
本种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的形态特征相当稳定,但分布到广东省中部以西,包括广西、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其叶片通常都变大、变厚,变长些,果实也明显加大些,果梗也变长,甚至在广西的个别标本,其叶片和果实的大小,几乎很接近天果厚皮香T. insignis Y. C. Wu,然而从叶片形状,特别是中脉和侧脉以及萼片等其他特征看,则与本类型完全相同,考虑到这个属的一些种类,它的叶形、大小和地理及生境条件似有密切关系,我们认为上述变异,似与从沿海向内陆逐渐过渡变化有关。在云南省境内,其变异又是另一种形式,从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大量标本看,其变异是叶片稍厚、革质,不明显变大,边缘常具细锯齿或疏钝齿,侧脉5-8对,在上面明显凹下,在下面不明显,小苞片细狭,边缘亦具明显的腺状齿突,萼片长圆形,较长,顶端圆,边缘具腺状齿突以及果梗较长,达1.5-1.8厘米等,特征相当稳定。胡先骕教授曾于1938年把产于云南峨山县蔡希陶53531和屏边县蔡希陶62699二号标本取名为T. parvifolia Hu; 作者也曾于1983年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二册,第475页中将其作为一个变种var. wightii (Choisy) Hand. -Mazz.处理,仔细比较云南及其邻近地区,如湖北西南部、贵州西北部及四川南部等地区标本后,发现其中仍有一些过渡形态,似乎仍应归本种为妥,究竟如何,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植物图片:

厚皮香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