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刻裂羽叶菊。
拉丁学名:Nemosenecio incisifolius。
属名:羽叶菊属。
科名:菊科。
描述:根状茎粗壮,具多数纤维状根。茎单生,直立,或多少弯曲,高30-75厘米,不分枝,被疏短柔毛或无毛。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在花期凋落;中部茎叶具柄;叶片卵状长圆形,长5-10厘米,宽3-6厘米,羽状深裂,每边各有4-6侧裂片,较厚,草质,无毛或下面沿脉被疏白色柔毛;侧裂片近对生或互生,长圆形,顶端尖或渐尖,边缘具3-5个齿。头状花序6-14,排列成顶生或上部腋生。近伞形状伞房花序,径1.5-2几厘米;花序梗细,长2-3厘米,稍弯曲,被疏黄褐色短柔毛。总苞宽钟状,宽6-8毫米;总苞片10-13,近1层或近2层,卵状披针形,长6-7毫米,宽1.3-1.5毫米,顶端尖或渐尖,被短柔毛,草质,具干膜质边缘,不明显多脉,外面被短柔毛。舌状花约13,管部长2-3毫米,无毛,舌片黄色,线状披针形,长11-13毫米,宽1-1.5(2)毫米,具4条脉,顶端具3短齿;管状花多数,花冠黄色,长4-4.5毫米,管部长2-2.5毫米,檐部钟状;裂片5,等长,卵状三角形,长约1毫米,尖;花药长1-1.2毫米,基部钝至圆形;花柱分枝外弯,长0.6-0.7毫米,顶端截形,两侧被微毛。瘦果圆柱形,长1.3-1.5毫米,被短柔毛;冠毛白色,长4-5毫米,宿存。花期8月。
分布:特产云南(腾冲、昆明、保山、鹤庆)。生于海拔2200-2800米的混交林中。模式采自云南腾冲。
林镕教授(1937)根据采自Kwengming县的标本(钟观光2121号)发表的变种var. gracilior Lcing,除植株较矮小及头状花序较大外,与本种的模式无明显差异,并入本种比较适宜。
植物图片:

刻裂羽叶菊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