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刺蕨。
拉丁学名:Egenolfia appendiculata。
属名:刺蕨属。
科名:实蕨科。
描述:植株高20-40厘米。根状茎短而横走,粗约3毫米,密被鳞片;鳞片小,披针形,长2-3毫米,暗褐色,长渐尖,边缘有不整齐的小齿。叶近生;叶柄长5-15厘米,粗约1毫米,基部疏被鳞片,上部通常有翅,上面有浅沟;叶显为二型:不育叶披针形,长12-22厘米,宽3.5-6厘米,顶端渐尖而延长,通常有芽胞能萌芽生根,一回羽状;羽片15-30对,下部的近对生,中部以上的互生而平展,上部的略斜展而渐缩小,有短柄或无柄,椭圆状线形,长2-3.5厘米,宽5-8毫米,先端钝,基部不对称,上侧截形而具耳,下侧斜楔形,边缘波状并有由小脉延伸而成的锐齿;叶脉两面均可见,小脉10-12对,羽状,分叉;叶草质,干后深绿色,两面光滑;叶轴疏被鳞片,两侧有狭翅;能育叶叶柄长20-25厘米,叶片披针形,长8-12厘米,宽 1.2-2厘米,先端渐尖,一回羽状;羽片狭缩,卵状椭圆形,长8-10毫米,宽2-3毫米,先端钝。孢子囊群满布于能育羽片下面。染色体2n=82。产台湾 (台北、宜兰、台中、南投、嘉义、高雄、平东、台东)、广东 (怀集、信宜、翁源、茂名、宝安)、海南(琼中、陵水、保亭、崖县、乐东、白沙)、广西(平南、大苗山、十万大山)、云南(河口)。生于山谷溪边林下岩石旁,海拔400-1 500米。日本、印度、不丹、斯里兰卡、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模式标本产地:印度。
分布:【无】
【无】
植物图片:

刺蕨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