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介蕨。
拉丁学名:Dryoathyrium boryanum。
属名:介蕨属。
科名:蹄盖蕨科。
描述:根状茎横走,先端斜升;叶近簇生。能育叶长1.2-2米;叶柄长40-95厘米,基部直径达1厘米,疏被深褐色钻状披针形鳞片,向上淡褐禾秆色,近光滑;叶片阔卵形,长80-105厘米,中部宽60-8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变狭,圆楔形,二回羽状,小羽片深羽裂;羽片12-15对,互生,有柄,略斜展,长圆状披针形,基部一对长达40厘米,中部宽约15厘米,渐尖头,基部对称,截形,一回羽状;小羽片14-16对,互生,有柄,平展,阔披针形,长6-10厘米,中部宽1.5-2厘米,渐尖头,基部对称,截形,边缘深羽裂;裂片约12对,近长方形,长7-10毫米,宽2.5-3.5毫米,钝圆头,边缘有钝圆锯齿。叶脉在裂片上为羽状,侧脉单一或二叉。叶干后草质,黄绿色,上面疏被灰白色短毛,叶轴、羽轴和小羽轴上疏被褐色披针形小鳞片和2-3列细胞组成的蠕虫状毛。孢子囊群小,圆形,背生于侧脉中部或小脉分叉处,每裂片3-5对,在主脉两侧各排成1行;囊群盖圆肾形,褐色,膜质,近全缘,往往不发育或早落。孢子周壁表面有条状纹饰。染色体数目n=40,2n=80。
分布:分布于陕西、浙江(临安)、福建(南靖)、台湾(台北、新竹、台中、高雄)、湖南(新宁)、广东(安定)、海南(五指山)、广西(武鸣)、四川、贵州(独山、印江、梵净山、紫云,猴山)、云南(昆明、峨山、新平、广南、马关、元阳、绿春、孟连、西盟、景东无量山、景洪、勐海、沧源、瑞丽、盈江、贡山、漾濞、丽江)和西藏东南部(墨脱)。生常绿林下溪边阴湿处,海拔560-3300米。越南、缅甸、锡金、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日本学者 Kato (1984) 认为 Deparia subfluvialis (Hayata) M. Kato 的“根状茎直立”,应该独立出来,而且分布于中国南部(从台湾到西南),与 Deparia boryana (Wind.) M. Kato 分布区重叠。然而,我们认为在介蕨属并未发现根状茎真正直立的种,而不过是根状茎横走先端斜升而已,所以,这两个“种”不能区分开。
植物图片:

介蕨照片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