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
中文名:三叶崖爬藤。
拉丁学名:Tetrastigma hemsleyanum。
属名:崖爬藤属。
科名:葡萄科。
描述:草质藤本。小枝纤细,有纵棱纹,无毛或被疏柔毛。卷须不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3小叶,小叶披针形、长椭圆披针形或卵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5-3厘米,顶端渐尖,稀急尖,基部楔形或圆形,侧生小叶基部不对称,近圆形,边缘每侧有4-6个锯齿,锯齿细或有时较粗,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侧脉5-6对,网脉两面不明显,无毛;叶柄长2-7.5厘米,中央小叶柄长0.5-1.8厘米,侧生小叶柄较短,长0.3-0.5厘米,无毛或被疏柔毛。花序腋生,长1-5厘米,比叶柄短、近等长或较叶柄长,下部有节,节上有苞片,或假顶生而基部无节和苞片,二级分枝通常4,集生成伞形,花二歧状着生在分枝末端;花序梗长1.2-2.5厘米,被短柔毛;花梗长1-2.5毫米,通常被灰色短柔毛;花蕾卵圆形,高1.5-2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萼齿细小,卵状三角形;花瓣4,卵圆形,高1.3-1.8毫米,顶端有小角,外展,无毛;雄蕊4,花药黄色;花盘明显,4浅裂;子房陷在花盘中呈短圆锥状,花柱短,柱头4裂。果实近球形或倒卵球形,直径约0.6厘米,有种子1颗;种子倒卵椭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圆钝,表面光滑,种脐在种子背面中部向上呈椭圆形,腹面两侧洼穴呈沟状,从下部近1/4处向上斜展直达种子顶端。花期4-6月,果期8-11月。
分布:产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山坡灌丛、山谷、溪边林下岩石缝中,海拔300-1300米。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宜昌。
作者检查了存放在英国邱园标本室T. alatum Li的同号模式标本,发现部分叶柄或有时花梗有狭窄翼翅系偶然变异,这在台湾崖爬藤T. formosanum (Hemsl.) Gagnep.某些个体植株上也有此现象,依据作者考察花和其他营养器官特点,应属本种。全株供药用,有活血散瘀、解毒、化痰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病毒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病毒性肺炎、黄胆性肝炎等,特别是块茎对小儿高烧有特效。
植物图片: